陈晓辉美术馆

+收藏:http://chenxiaohui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美术馆动态 正文内容
他为何能够画出岁月变迁和浓浓的老北京味,让无数人纷纷点赞?
2019-06-30    浏览(155)    作者:陈晓辉    来源:陈晓辉美术馆

 

图文/张儒刚 


胡同往事,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慢慢有了走街串巷的小贩,那时还没有早市,一些农民把自己种的菜拉到城里来卖,我那时下班回来有时在胡同里经常碰到卖五香花生米的,用报纸卷个筒装上花生米3毛一份,好香呵现在吃不到了。



记得以前常听到空中鸽群飞过的哨声,这鸽群这声音也成了老北京的一景,如今很难看到了,市区里楼也高了平房也少了,二环内的北京人随着拆迁都搬到了五六环了,也很少有人养鸽子了。 


如果说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根,那四合院就是北京文化的魂,门墩就好比心灵的眼睛,小小子坐门墩……这童谣从小就在耳畔回想,一代代人听着这童谣长大,小小子都变成了老头子这门墩里有他们童年的身影,这门墩也形成了一种文化,只可惜剩下不多了。



雪中的胡同行人很少,快递小哥们仍然是忙碌的,快递已深入了人们生活中,各种快递公司己然顶递了邮局的老大地位。



后门桥(万宁桥)过去漕船进入积水潭必从此桥下过,桥下有镇水神兽,传说桥底下有一石柱上刻着“北京城”三字,水如没过这三字就会发大水。前些年清理河道露出神兽,但没看到石柱,当初我还在那拍过照,如今神兽都被栏杆围了起来,想当年这一带很是热闹,江南运粮船由此去积水潭,可是看这桥洞不高,我常想这水面距桥顶这么低怎么过船呀。



银锭春早。以前不知在银锭桥上走过了多少次,夏天去什刹海游泳要从桥上过去,到鼓楼买东西经常从这里穿过,前两天小学同学聚会,到马凯餐厅我又到这里看看,既熟悉又陌生,熟悉这里的每条道路,陌生的是旧貌换新颜,沒有一丝昔日的景象,一切都是新的,没有旧可怀。



忆写京城胡同里的百姓人家,炎炎夏日葡萄架下,摇着芭蕉扇,品着花茶,听听半导体,看看报纸,普通人的平淡生活。



吃了吗您呐,老北京最常用的一句话,以前在胡同住时,每天都能听到。后来搬走了,就听不到了,随着时间的消磨京味越来越淡了。



今天是初三了,想起小时候的年味很浓,那时的灯远沒有现在的亮,那时的压岁钱只有几毛,买一挂小鞭都要拆开了一个一个的放,因为舍不得,可那时的年味很浓。



这是鼓楼前的烟袋斜街,记得一进口靠右边是一家卖烟袋的铺子,在高台阶上立着一米多高的大烟袋,再往里是一澡堂子,其它铺子也有几家,口里边还有一家裱画店,那时沒有这么多人,街囗旁边是洪吉纸店。小时候买纸本文具都到那里去买,这画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样子。



这是五十年代的鼓楼,那时马车卡车都可以走但也比现在车少,鼓楼前有5、8路汽车和7路电车,小时候我经常站在车站旁的高台阶上等妈妈下班,记得那是一家卖炊具的店铺,有五六层台阶,那时很小,觉得那台阶好高,站在那里等着看到妈妈下车了,我有时悄悄跟着,然后好吓她一跳……一晃六十年过去了。



再过几天就新年了,五六十年代的孩子们过年就盼着能放鞭炮,还能吃花生瓜子,现在可以天天吃,那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凭本买一次,放炮也是买一挂小鞭拆散了一个一个的放,整挂的放舍不得,画中的小孩点的是麻雷子实际是大人才放的,那年代没有张灯结彩,小孩点个灯笼就是过年的气氛了,但那时的年味很浓很怀念。



胡同往事,过去的胡同里住的即有高官富贾也有平民百姓,有坐小汽车的也有拉洋车的,他们生活在京城大小胡同里,传承着京城的文化。



童年记忆,老鹰捉小鸡,小时候在胡同里经常玩的遊戏,课间操场上有块空地就能玩,现在的孩子们估计不玩了吧。



五六十年代小孩的冷饮3分的小豆冰棍,但有的也要跟家长磨会儿,那时有的家庭5分够一天菜钱了,西瓜不象现在都是论个买,那时都切成块卖,卖西瓜的铺块兰布有的垫上冰,看着就凉快。



胡同没了,住了多少年的老房子也拆了,这里有童年的记忆有父母的身影,那儿时曾骑过的门墩曾经捉迷藏的小院,再看一眼留在记忆里。



作者简介:


张儒刚,号晶石、张石,1949年生于北京。自幼受家庭熏陶喜好书画,少年时在北京市少年宫国画组学习,及长自习山水、花鸟,曾问业于崔子范、张立辰等名家。在画风上追求吴昌硕、齐白石等大师风格。又数上黄山、泰山等名山大川,以造化为师,探寻自己的艺术语言,多年来于绘事之余,研习书法,以求融书于画。


感谢您的阅读,本文由陈晓辉美术馆特约画家、作者、撰稿人原创,欢迎您指正、投稿和入伙。

对于张儒刚的画作,您认为如何?欢迎评论。


标签:
分享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